
10月29日,隨著引航員下達最終指令,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LNG船“滬中1886”輪,在歷時3小時17分的航行后安全靠泊鹽城港濱海港區LNG碼頭。

該輪總長299.0米,船寬46.4米,本次試航艙內載有400立方米LNG,屬于高危特種船舶。其首次試航并靠泊LNG碼頭面臨多重風險:首先,運輸中的LNG需維持-162℃超低溫,船體金屬結構易因溫度應力產生脆化,引航作業風險高、技術要求嚴;其次,船舶進港吃水8.5米,而濱海港區LNG支航道淺點水深僅9.2米,富余水深不足,存在觸底風險;此外,當日海域陣風達6級,流向復雜,加之船舶受風面積巨大(相當于12個標準籃球場),操控難度呈幾何級數增長。

為確保此次高危試航萬無一失,鹽城港引航站提前72小時啟動應急機制,通過三維模擬推演,最終確定以“雙拖輪前置頂推+三拖輪尾舵輔助”的五拖輪陣型護航,將船舶漂移控制在米級。靠泊前,引航員登輪完成全船安全掃描,并與海事部門建立秒級通訊鏈路以共享實時動態。作業中,引航員在100號浮彎道精準利用水流變化,安全完成55度轉向;靠泊時更通過視覺與激光雙重校驗,將觸碰速度控制在0.05節(相當于人步行的1/20),完美避免低溫船體因沖擊受損。
此次引航任務的圓滿完成,不僅驗證了鹽城港引航站具備大型LNG船海試作業的引航技術能力,更標志著其在特種船舶引航領域實現了“零失誤”的高標準作業水平,為鹽城港濱海港區LNG碼頭后續多業態作業提供了堅實保障。